后期剪辑心得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期剪辑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要把拍出来的东西按照自己的理念呈现给观众看,非常重要的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学期学的是纪录片,上学期学的是非线性编辑,视频剪辑。学视频剪辑,这门课程我很喜欢。因为从小就特喜欢看电视,慢慢长大后会想要知道这些是怎么做的,现在有机会接触并且专业的学习,我很期待。从小的我就喜欢想象,想象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这给现在的我提供了多的想法,让我的想法不再局限性。同样的我也可以把它运用在我的作品上。
视频剪辑是影片后期很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影片的好坏,影片的意义。镜头要连贯起来,不能太嗦,不能太空洞,要精致的表达出来,而且还要与背景音乐相结合。背景音乐也是不好找的,但是我还是用的是肖邦的两个曲子。比较轻松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片子是在朝阳公园游玩类,所以还是很适合的,后面吃饭时的快节奏音乐也很配。大类型的影片都是找专业的音乐人来配乐的,像卧虎藏龙,夜宴等。而像短片的编辑就是搜寻与你短片有共同意境的音乐,每个时段的情景与效果都要有不同的音乐来配套,这样才能更好的把短片的意义表达出来,还有就是解说的配音,也全是我一个人的工作,由于话筒不好,和5505那个教室不安静,配出来的音声音特小,在片子里基本听不见,所以又得调音频,而且是所有的音频都得调。
刚开始学的是premier软件的应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软件的入门其实很简单,一些基本的操作也就是那样,主要还是剪辑时的想法,和自己本身的艺术修养。所以我用的是EDIUS,而且比较方便,比PR更容易在笔记本上运行。如果想要制作出一个好的影视节目或是一张好的短片,关键取决于制作者的艺术修养。因此,要提高短片的制作水平,就要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艺术修养。
这次的作业是我们是六个人一组,本来想拍的是搞笑片纪录片,但拍完之后觉得不太搞笑,于是就作为普通纪录片来剪,配了些搞笑的解说。拍的过程中有不少挫折,但是还好我们是六个人,在想法方面比较全面,在等的过程中也不至于太枯燥。我们拍的是“吃喝玩乐”,是朝阳公园的。拍的时候才知道现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拍的时候遇到的一些事情是我们想不到的,也差点惹下麻烦。现在回想我们是不够专业,没有事前准备好。这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影响,以前只知道拍片子好玩却不知道要拍好片子会很辛苦。剪片子时才感到真正痛苦,刚开始不知从哪下手,怎么编辑才能把想法表现出来,真的是很头痛。在慢慢的看了很多专业知识后,才开始有了头绪,有了想法。然后开始慢慢剪,坐在5505那个教室,基本一天都不会动一下。在几天的努力下,我剪完了,剪完之后真有一种长舒一口气的感觉,成就感油然而生。而我们的小纪录片我还能接受,因为它能完整的出现也不容易。
我觉得经验多了自然就会好过点,我慢慢了解到做出一个成功的影片有多么不容易,了解了这个专业的模式和生存的方式和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其实上课的时间不多,主要还是自己去了解,去学习,拍摄得从一步一步做起,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有很多的感慨,我开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一直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去拍,怎么去展现各种东西的特质。
剪辑也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是源于生活的。只有真正的和生活融入在一起,才会拍出好的作品。我也会好好地学习专业,把生活中的美记录下来。
电视制作编辑工作实习心得我觉得在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对一名实习生来说很重要。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一些基本的工作做起,比如说,被制片人派去做自己编辑工作之外的采访。想要真正地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正如栏目里的老师们说的那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头等大事,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的把握,对于以后的求职可能有帮助。
作为地方电台里的民生节目,我们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通常都是帮助百姓解决他们生活中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或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咨询之类,有时也会报道一些政府或某些单位的通知。在编辑一些关于政府的新闻时,领导的名字和职位不能有差错,甚至领导的排列也要按照职位的大小来排,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可想而知,新闻编辑是一件多么严谨的事情。
对于新闻的编辑制作,之前在学校里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内容,对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一页,只能从头学起,还好我的指导老师总是很有耐心的指导我,总是细心的提醒我。新闻编辑制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首先开始剪辑,从记者粗编的节目里,检查新闻画面和新闻的文字稿是否相配合,相互呼应。然后进行声音的处理,我们需要检查声音是否太高或太低,听清记者上的字幕和当事人所说的话,是否相一致。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给一些新闻配上音乐,使得新闻更加生动,也更加吸引人。
在赵勇老师和王利剑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专业实习实践的相关课程。我们小组共有成员十一人,在本次实践中我担任后期一职。
剪辑在电影、电视创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影视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准确、合理、有丰富蒙太奇思维的剪辑,能够增强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不准确、没有蒙太奇思维、随便的剪辑,就会削弱甚至破坏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剪辑地首要任务,就是对大量地原始素材画面进行准确地选择,正确地使用。而在进行素材画面选择使用时,要充分认识,正确把握动作,造型,时空,这三大因素,才能运用自如,恰当合理。不过,一些剪余镜头和备用的镜头也不要随便丢弃,有时还有再选用的价值,比如,在剪《我要上电视》时,一场戏里就有大量的镜头素材,而有些镜头是不同景别同镜头内容的素材,怎么样接的顺,怎么样更好的利用景别表达人物情感,怎么样能把这场戏的中心意图表现出来,就成为我剪辑时主要的指导思想。
在很多时候,我听到有这样一种说法,剪辑应充分了解导演的意图。应该顺从他,他才是整个片子最终的领导者。而人们已经也习惯了把片子的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导演本身,其他的便忽略不计,剪辑也被遗忘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导演自身还没有剪辑思维,对自己的去学习剪辑技巧没有要求,那么最终成型的片子就会成为观众的笑柄。在我们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剪辑师去担任自己片子的剪辑,很多时候可能会没有信心觉得自己能独立剪好就会找一些会剪辑的同学一起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没有好的剪辑思维,那么当别人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样式和选择的时候,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则取才是更符合全片的,更符合自己片子想要的节奏的。
总的来说,本次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的学习中,我对于大学四年以来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有了一次完整的实践创作的机会,在这次难得的实践机会里,我们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理论结合实际,创作出来一部还算成功的故事短片。
最后,要特别感谢老师对于我们的指导和帮助,也要特别感谢我们小组其他的十名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近一周的拍摄,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团队合作的精神。我们的专业决定了我们完成一部作品必须要团队的合作,否则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其中有机器的使用,拍摄手法的运用,以及后期制作的艰辛。从这些困难中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大学三年,我们的专业课程很多,但是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少,这是我们个人的原因,我们缺少自主学习的精神,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许多的简单问题我们都无法快速的解决。同时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并且要积极地配合,一起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作品。大学因毕业设计而完整,而我们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却因毕业设计的创作而变得更加精彩。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放映上,纪录片动态影象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应了现实吗?不尽然。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段,将期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我们只能尊重客观现实进行重新演绎,以得到“真实”的记录。
努力的付出,出来的成果并不一定能得到认同,第一次纪录片成品出来,我们组拿给老师看,老师一边看一边评,给出了很多缺点和不足。老师拖拉着进度条,并没有完全看。老师要求第一次制作纪录片的我们能拍出深刻的东西。我的心还是有一点凉透的感觉,倒不是纪录片拍得不好的原因,而是,我们的想法跟老师出现好多分歧。最后在老师耐心讲解下,我们对纪录片进一步了解了。
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一种态度鲜明的个性观点,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但没有什么窍门。如果说在纪录片或者其他片子的成功中有窍门的话,如果谁知道成功的窍门这一秘密的话,所有的制作人就都成亿万富翁了,都发家致富了。孤独的眼睛,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我们付出了我们所有的精力,在光与烟的流动之间,在喧嚣与寂静之间,我们追求者最真实的青春!
在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我们对纪录片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触纪录片发现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
其实纪录片不能成为收视的热门,在国外也是正常的,即使传媒发达如法国也只有一家电视台专放纪录片。但以中国纪录片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大众对现实的关注程度,它实在不应该受到如此冷遇。一些耗去制作者大量心血的出色之作,在电影节上周游列国之后,又压到了作者的箱底。随着纪录片栏目的日渐萎缩,电视台对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早已不像90年代初那么大张旗鼓。靠纪录片的制作者自己拿着录像带和高清晰的机器跑到酒吧和大学里去放映,其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经这样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表现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形象性,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渗透性,对于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传递中国的声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关闭同期声,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在拍摄纪录片中,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抓拍是能记录事件原始面貌的方法。因为这些事件是不能重复的。一些偶然拍摄下来的“重要时刻”颇能说明问题。我在拍摄五一节交警一日工作的纪录片时,就时刻观察着那名交警的眼神,顺着他的视线拍到了不少交通违章的画面。
由于我们常常是单机拍摄,因而采访者的问话和倾听表情需要再一次拍摄。除单独录制采访者的反应镜头外,还可以采取拍摄采访者与被采者同处于画面内的镜头;拍摄一些同一空间中的其他物件,如窗外景色、桌上的文件夹、墙上的锦旗等,在后期制作中加入,既提供了环境中的细部信息,又调节了视听节奏;插入与谈话有关的其它画面。
现实不可能因为拍摄去搬演、假造而发生变化。纪录片的美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拍摄时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用不着因为拍摄而刻意装扮。
毕业设计作品虽然已经完成,可我们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们在那里留下的脚印,我们相信那不是我们旅途的归宿,而是我们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档为doc格式
心得范文图文推荐
【后期剪辑心得】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音豪心得网 www.lydzgg.com 版权所有